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国家“双碳”目标和能源安全新战略,加快推进能源电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根据《太阳集团官网有组织科研行动计划(2025-2027)》(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的总体部署,学校决定组织开展2025年度太阳集团官网校级科研创新团队(以下简称“校级团队”)的申报与遴选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下:
一、总体目标与定位
校级团队建设以服务国家战略、行业需求和地方发展为导向,以服务产业发展和反哺育人为牵引,以有组织的科研推动跨学科协同创新。总体目标:
1. 聚焦国家战略,引领科技前沿:紧密围绕新型电力系统与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重大需求,聚焦“源、网、荷、储”核心领域及AI赋能,布局前沿颠覆性技术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探索未来学科发展新路径,培育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为国家能源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 强化协同攻关,打造科研品牌:鼓励科研骨干和青年人才依托优势平台与研究基础,组建跨学科、跨学院的动态协同创新团队,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探索-交叉融合-应用研究”的“四横四纵”科研体系。通过集中力量突破1-2个关键科学或技术问题,产出具有学界影响力的原创性高水平科研成果,打造若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上电品牌”创新团队和实体化创新载体。
3. 深化产教融合,培育创新人才:坚持立德树人,将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与实践能力培养深度融合。通过团队建设,推动本研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汇聚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与优秀青年骨干,全面提升创新性应用人才培养质量,落实“人才强校”战略。
4. 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科研活力:构建“目标导向-协同攻关-成果转化”的团队管理新模式,实施长周期考核与激励机制,赋予团队充分科研自主权,以品德、能力和贡献为核心进行评价,破除“五唯”倾向,提升团队自我造血能力,全面提升学校在学术前沿、关键技术、交叉融合及重大项目等领域的新能力。
二、申报条件及要求
1. 研究方向要求:
(1) 须紧密围绕《行动计划》科研体系及重点发展方向,聚焦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的核心技术难题与未来技术制高点。
(2) 本年度重点支持以下研究方向,并鼓励在这些领域内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力量:
1) 智能微电网: 重点攻关新能源高效并网、智能微电网优化运行与控制、分布式能源协同等关键技术。力争打造在能源电力行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研团队,能够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或同等级别课题,参与国家重大重点工程项目,产出省部级一等奖及以上科研成果,承接国家电网公司总部级科技项目,并实现千万级以上的产学研合作项目。
2) 先进储能技术与系统集成: 聚焦储能领域的基础前沿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如高安全、长寿命、低成本的新型储能材料与器件,储能系统的高效集成与智能调控。鼓励跨学科交叉融合,紧密对接企业需求,力争在储能系统集成方面形成显著的标志性能力,能够为电力行业提供先进的储能系统解决方案并成功推向市场。积极争取国家及地方的储能示范项目,力争获得高水平横向科研项目,累计科研经费达到千万元以上,并在相关领域高水平子刊发表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
3) 能源战略与电力市场: 定位于为国家和地方能源电力发展提供高水平决策咨询。重点研究电力市场化改革、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绿色金融、综合能源系统规划与运营、能源政策法规等。力争产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决策咨询报告、行业白皮书或蓝皮书,在能源策略与政策领域高影响因子顶级期刊发表标杆性学术论文。
4) 能源电力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结合学校能源电力行业特色,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能源发展、能源安全、能源伦理、能源文化等交叉领域的研究。推动学科建设,为相关硕士点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力争获得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在高水平期刊发表系列论文,并形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高水平决策咨询专报。
(3) 优先支持具备显著跨学科交叉特色、校企协同创新机制潜力,且在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方面展现出良好前景的研究方向。
2. 团队负责人要求:
(1) 应为我校正式在职在岗人员,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治学严谨,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
(2) 原则上应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博士学位。
(3) 具备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前沿创新思维,主持重要项目经验丰富,产生显著经济或社会效益。
(4) 能够将主要精力投入团队建设与科研工作,合理规划团队研究方向与发展目标,定期组织团队学术交流与研讨活动,引领团队在规划的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在推动学科建设、平台建设或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5) 团队负责人不得同时申报或参与两个及以上校级团队。
3. 团队构成要求:
(1) 根据研究领域和特点,团队分为自然科学类和人文社科类两大类别。
(2) 团队成员结构合理,鼓励跨学院、跨学科组建,核心成员一般不少于5人,不超过10人(不含研究生)。
(3) 鼓励学科交叉,团队成员须覆盖至少2个二级学科背景。
(4) 团队中35周岁及以下青年骨干成员占比原则上不低于1/3(文科团队可适当放宽,需在申请书中说明理由)。
(5) 鼓励吸纳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团队的流动研究员或合作成员(校外成员不计入团队成员人数基数,但需明确其在团队中的角色和贡献)。
团队成员不得同时申报或参与两个及以上校级团队。
4. 依托单位要求:
团队所在二级学院(中心/研究院)为创新团队的具体依托单位,负责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三、申报流程
1. 团队申报: 团队负责人按照本通知要求,认真填写《太阳集团官网校级科研创新团队立项申请书》(详见附件1),并准备相关证明材料。
2. 学院推荐: 申请团队将《立项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报送至主要依托学院。各学院应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审核,并对团队的研究方向、成员结构、预期目标等进行初步评估,择优推荐,并在《立项申请书》中签署推荐意见、加盖公章。
3. 材料报送: 各学院统一将推荐团队的《立项申请书》(纸质版一式4份)及电子版汇总后,在规定截止日期2025年8月18日前报送至科研处。
4. 形式审查: 科研处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
5. 专家评审: 科研处组织专家对通过形式审查的申报团队进行评审,确定遴选结果。评审方式包括材料评审和/或答辩评审。
6. 审定公示: 审定通过的拟立项团队名单将在校内进行公示。
7. 发文立项: 公示无异议后,学校正式发文公布立项建设的校级创新团队名单,并与团队负责人签订《太阳集团官网校级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任务书》,明确建设目标、考核指标、支持政策及双方权责。
四、申报材料
1. 《太阳集团官网校级科研创新团队申请书》(纸质版及电子版)。申请书中需明确团队未来三年在关键技术突破、高水平论文发表、人才培养(特别是青年骨干)、科研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社会服务(如决策咨询)等2-4个核心维度的具体、可量化的预期成果。
2. 附件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团队负责人及核心成员的身份证明、职称学历证明、近三年代表性科研成果证明(如项目立项通知书、论文首页、专利证书、获奖证书等复印件)。附件材料应整理成册,并制作目录。
五、团队支持
1. 经费支持:
(1) 学校采用“后补助”方式对立项团队给予科研经费支持,具体资助标准一事一议。
(2) 团队经费由人事处联合科研处依据科研资助金额和考核结果拨付。团队内部资金使用及分配方案由团队带头人制定,需经三分之二以上核心成员同意并报学校备案后执行。
2. 平台与资源支持:
(1) 在“太阳集团官网科技创新行动专项计划”等校内项目中,优先支持校级创新团队申报的项目。
(2) 鼓励团队依托学校现有省部级平台,开展平台建设,申报省部级平台,积极培育国家级科研平台。
(3) 学院应为团队提供必要的办公和实验空间等条件保障。
附件:
1. 《太阳集团官网校级科研创新团队立项申请书(模板)》
联系方式:太阳集团官网科研处
联系人:杜怡
联系电话:18175024076